close
單眼相機造形蛋糕衛浴設備外籍看護謝長廷一趟中國行各界肯定的遠比否定的多得多,而且縱使有所否定,也多半褒貶各半,全面否定的非常少。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他對自己成敗的感受。
是的,他到現在還是認為自己的路完全正確,但正確的大道,一路走來成功了嗎?有兩個鏡頭鮮明地讓他內心感受充分地流露出來。
一個是他和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會面之後,突兀地說「雖很不禮貌,我要說我不認識他」。他中國一行見到的不認識的人何止是戴,說得這樣「不禮貌」,無非預期見面而在iPhone相簿上拿出來秀的賈慶林被換成戴秉國令他生氣難忍。
另 一個鏡頭是在回台一面拜會黨內大老時,一面悲憤地在記者茶敘時感嘆「再見吧,朋友!」,頗有風瀟瀟兮易水寒的情調。這兩個鏡頭無論如何都不是站在順風位子 上意氣風發的政治領袖的風采。生氣和悲憤,和他出發前「今日我足跡,未來後人路」「唯有豪氣天下可去,膽小寸步難行」的顧盼自雄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毛 澤東「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千古傳誦,毛借詩一舒爭大位舍我其誰的雄偉胸懷。只是爭大位固然不易,但兩岸60多年來細數起來倒也己有兩蔣、 李、扁、馬、毛、劉、華、趙、胡、鄧、江丶胡乃至習登上大位。他們一旦登上大位睥睨天下,總認為兩岸定位,或一統兩岸或確立兩國是自己捨我其誰的歷史大 業,不過他們文、武手段用盡之後,兩岸定位卻仍是僵局,看來兩岸定位尤難於取得大位。
謝長廷的聰明機智號稱民進黨第一,現在他要以聰明機 智挑戰比爭大位更加嚴酷的兩岸定位大業,一舉解決這一個歷史懸案,為兩岸開太平,至於他萬千豪氣地說的「我願意帶路⋯代表民進黨與中國建立一個對話的平 台,民進黨才不會被國共聯手夾擊以致執政成為傳說」,幫助民進黨2016執政,邏輯上似乎只應該是副產品而已。
他的方案是帶著「一中憲法,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的配套去說服北京用來取代國共的九二共識。
在推這配套的過程中,他充分展現了他無比的機巧,只是古有明訓:「大位不以智取」,意思說得大位不是靠聰明機智就夠了,客觀條件固然非常嚴酷,主觀條件也不簡單,取大位得具備在聰明之外的許多人格特質。歷史的事實更是大位總是偏偏不讓最聰明的人奪得。
事實上謝會豪氣啟程,卻生氣於中途悲憤以終恐怕正是過度聰明自恃造成的。
由 於聰明機智遇事常施機巧化解,於是他雖然把開啟之旅看得無比重要,也在啟程之前為自己的兩岸宏圖發揮他哲學思辯長才寫了一本書<未來,不一樣的台灣>當理 論基礎。這是很有水準的一本小書。但無論從他的書上內容或沿途發表的見解來看他對中國這一個他朝思暮想也要去一趟的國家並沒花起碼的工夫去瞭解,以致於錯 誤連連。
他說要「代表民進黨與中國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或管道」,又說他已「證明民進黨有解決兩岸關係的能力」。於是有人稱他知中派。但事實上短期間一趟下來發現他非常不知中的例子還多到難以想像:
一、 他認為到中國去和中國溝通的時機到了。理由在他的書中是這樣說:「雖中國始終不接受一中各表,但賈慶林說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證明中 共已不是鐵板一塊」,他回來後又把這段話做成<維新講堂>的 power point 對外解說。事實上賈說的話,1992中共早就說過,並不是賈慶林上台時才說的,而且還一再強調這句話和一中各表絕不相容,20年這樣講N次了!
中 共的確由賈慶林先說出了重大的政策改變,那是2006年說的「兩岸尚未統一,但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等於承認兩岸分立的現狀並非非法;以及今年 七月底在國共論壇談到的「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 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在此基礎上,雙方可以求同存異,增強彼此的包容性」,以一中框架取代一中原則,並承認台灣的「現行規定」的合法 性。這些話都反而是對謝引述的那句話的重大的修正。
二、謝一再強調他不是去被統戰,那是順著國民黨的經驗和價值觀在說話,把統戰當成妖魔 鬼怪,其實統戰在中國來說是正面的價值,中共對台事務,統戰本是最核心精神,換句話說,只要他去就必定在統戰做核心目標的安排之下才成行。例如和他賓主盡 歡的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就是解放軍總政治部最重要的對台統戰機構,並不是他說的什麼民間文化團體。他最想見的賈慶林是政協主席,而政協依原<中華人民共和 國憲法>規定就是統戰機關。
因此,重點不是不被統戰,而是被統戰了如何因應的問題。不明白這一點,而公開對統戰採全面否定態度,那見王毅或賈慶林時豈不是當著和尚面駡禿驢?
三、中國因台辦丶台研機關眾多,編制人員不少,所以對民進黨早瞭若指掌,這是常識,很多人包括沒去中國的也都知道,但他出發前夕還一再強調中共受到扭曲對民進黨的認識很模糊,踏上中國才知道不是這回事。
四、在北京發新聞感謝「各地的國台辦都協助事務安排」。中國只有在中央有國台辦,哪來各地國台辦?
五、非政府組織(NGO)台灣參加得遠比中國多、早、活躍,問題小,謝卻就此向中國要求開門,這很怪;相反的,更重要的,像國際航空組織等IGO中共擋台灣最凶,這也是馬政府努力要加入的,謝卻不說,這也很怪。
六丶 戴秉國雖然不是他第一優先要見的中國官員,但到底是中共對台事務第三把手,地位高於王毅,「知中」的謝居然真的不知道。
謝 是領袖,不必對中國事務鉅細靡遺都精通,但把開展之旅當天大的事來辦,自己和鄭重其事組成的團隊卻連中國的ABC都生疏,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這些中國看在 眼裏,恐怕不免對謝是認真的還是做秀感到困惑,要對謝有太多的尊重恐怕並不容易。不過真正讓中共臨時降低會面規格的恐怕還有兩個原因。
一、 儘管謝不斷強調憲法各表和一中各表完全不一樣,中共比較接受憲法各表不接受一中各表。但如中共真的比較接受憲法各表,那絶不是兩者內容有什麼不同,而在於 提出的人站在不同的被統戰位子。中共不喜各表但鍾愛一中,國民黨一中各表中共嚴厲拒絕,但如果民進黨從一中一台變一中各表,依統戰原則仍是中共巨大勝利。
北 京都讓資歷分量遠不如謝的吳伯雄有好幾次胡吳會了,中共如認為謝能使民進黨變成一中黨,則胡謝把酒言歡都大有可能,何況謝賈會。但中共看到的是,民進黨領 袖雖多肯定謝訪中,卻強調平常看待,並認為謝訪中無關建立兩黨平台,尤其包括蔡、蘇對謝的憲法一中都堅定地不以為然,更嚴重的是他提一中,不只民黨內支持 的極少,連謝系中人都撇清或打迷糊仗,沒什麼聲援,甚至還有否定的,中共明白期待謝把民進黨變一中黨不切實際,對謝重視當然受限制。
二、在這情況下,謝居然還要中共放棄已套住國民黨的九二共識,不覺唐突也難。謝見不到賈會這樣生氣還不只是面子問題,更重要的是壞了他的戰略。
2012 民進黨總統大選失利,一般認為輸在兩岸議題,尤其是九二共識上。開票後三天,謝長廷認為應該考慮修改<台獨黨綱>和<台灣前途決議文> (2012.01.17),並以「憲法共識」、「憲法各表」和九二共識競爭中共的認同。5月蘇貞昌就任民進黨主席後,決定設置中國事務委員會,一般看好由 謝掌理並使成為「民共平台」,建立全新的民共關係以改變選民印象,俾利2016總統大選。
支持謝的認為,謝將得以「憲法共識」、「憲法各表」、「憲法一中」主導民進黨的轉型與走向,「最後將改變民進黨對兩岸的戰略思維。」
不 料蘇貞昌後來既不辦政策辯論,又推遲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謝不耐再久等,便改變推動大戰略的路徑,讓民進黨走向一中的改造工程由內造改成外塑,透過「開展 之旅」,尋求中國支持,再挾外勢回頭推動民進黨轉型。謝的支持者撰文說開展之旅將「打破蘇主席刻意冰卻中國熱的政治圍堵……,蘇、蔡便會不約而同轉身投入 兩岸政策發展定位的政治競技……民、共關係正常化將勢不可當……」。茲事既體大《旺報》、《中國評論》同聲呼籲中共應讓謝和賈慶林見面以造成足夠的聲勢以 利完成謝的偉業。
確實,若開展之旅足以扭轉兩岸政治命運,謝訪中卻只見民間人士或普通官員,目的和手段未免太不對稱,這謝當然知道,據描述,謝在行程中對和賈慶林會面正是信心滿滿,也因此最後會面從賈降階為戴,謝會生氣成這個樣子。
謝 回台後,由於受到一部份基本教義派痛批,因此他悲憤地說「再見吧,朋友」,一般認為這是他對基本教義派的回應,其實應該不是,民進黨內的基本教義派,謝的 幹部一直佔大半比例,如近年來諸如反對連戰江丙坤登陸,阻止「國共聯手賣台」甚至到機場抗爭的,謝的幹部一直是最重要的主力,扣除了他們,民進黨內的基本 教義派已是少數,謝不會太在意。
何況一般稍有格局的人,一旦處在順風勝利時,對少數高亢的聲音,通常會一笑置之,更不用說像謝這樣高瞻遠 矚的人了。因此他的悲憤既和中國行收穫不如預期有關,更因回來以後被民進黨的主流客氣地冷處理所致,對冷處理,他固然回以客氣,但他中國行的熱情支持者就 按耐不住而痛批主流的領導人,甚至加碼指控他們都是基本教義派了。
等到胡錦濤在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正式宣布九二共識是兩岸往來不能動搖的基礎時,謝的處境益加困窘。謝會落到這地步,其實端倪就在他<未來,不一樣的台灣>書中。這本書雖然處處精彩,卻也有致命的矛盾。
這本書強調弱勢優先,台灣優先等,仍然是謝一貫的理念,但也有和過去非常不同的巨大變化。
他雖主張台灣優先,但在2007之前謝對台獨向來抱持反對態度,2000前後和扁系一再倡議修改台獨黨綱;謝當高雄市長時更主張高雄和廈門是一國兩市,憲法是一中憲法。強調「黨內很多人雖認同『憲法一中』,但不敢講;我作為黨主席,應該要先講出來。」
到了2007年他開始否定以前一中的說法,他說當年提一中憲法是為了凸顯憲法的矛盾所在,目的在指出修憲的重要性而不是自己要採取過一中憲法立場。他又說台灣現在事實上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立場和跟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的看法一樣。
為什麼有這樣劇烈的大轉變?原因應是:
1、爭取民進黨員支持他當總統侯選人並積極替他助選。
2、發現台獨已成社會多數。1990年代初台獨支持者不到民眾的10%,支持台獨不利於選舉,台獨甚至常被認為是票房毒藥;但到了2005年前後台獨支持者己超過5成,這時採激進的台獨立場固然社會有疑慮,但反對台獨更不利選舉。
3、 開始對中國經濟依賴的負面效應警覺。謝過去以台灣優先,環保優先,弱勢優先當核心訴求,對經濟議題很少表示態度,但2008大選��,國民黨把訴求鎖定在經 濟上,主張兩岸一中市場,謝在因應時發現所謂的一中巿場對台灣社會的公平分配問題極為不利,全力反撃,並牽動了主權立場的改變。
上面提到 的他的新看法中的第二第三項,他在<未來,不一樣的台灣>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來闡述。同時用一個專章論述台灣是主權國家,並批判「國民黨迄今仍抱著一中」, 他認為這對台灣非常不利。很清楚的,這時他雖然承認「中華民國憲法中仍有一中和固有領土的文字」,他認為這是國民黨立場,他雖應該包容,但很清楚地他在立 場上並不支持,他的立場是「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而「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但儘管國丶民兩黨彼此大有衝突主張,但應援用約翰•羅爾斯 「重疊共識」的理論當做「多元共生的處方」。
接著他由民丶國關係談到兩岸關係,他認為應該兩岸彼此尊重是主權國家,「以兄弟之邦」相待, 到這地方他的論述都非常精彩 。但他進一步由國內的憲法共識引申到對中國的立場以憲法各表取代九二共識,無論在邏輯上或權力政治的現實上都很勉強。
也 許他意思是憲法上仍有一中的文字,台灣不去改他,讓他當做象徵性的存在並加以表述,而中國滿足於台灣這樣的表態後不再阻止台灣以主權國家身分參加國際活動 「不必期待對方的施恩」。若這樣,他的邏輯就可通了,但是在權力現實上他不得不承認「中國一開始必然會拒絕,並且不斷公開嚴厲放話」。
換 句話說,他的立場是「一中象徵,主權分立」,大不同於國民黨的「一個主權,治權分立」,或馬總統的「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中共不接受的程度當然 要遠超過一中各表了。所以合理的結論是兩主權國家下的憲法各表可以待之未來,現階段中共不可能用來取代一中各表更不用說取代九二共識了。也因此謝要推動無 法操之過急。那麼謝現在為什麼急躁進行,還認為中共接受的時機到了,他必須跑一趟了呢?
關鍵來自於2012年大選的敗選使他認為台灣人民 台獨的認同度雖高,但卻不強,以致於民進黨無法在選舉中抵擋國共聯手的攻勢,因此民進黨必須儘速建立好比國共關係更好,至少不更差的民共關係。於是謝便只 好一方面再把對憲法的立場從兩個主權國家的立場再180度轉回一中立場;另一方面只好顧不得對中國基本的功力都沒做好,便急著上場趕快登陸,想憑聰明機智 擺平一切。
顯然直到出發前他並沒把他立場的轉變讓他核心幹部充分瞭解,因此他的核心幕僚和幹部在回答外面的質疑時都說謝早己放棄一中憲法 的立場了,直到行前記者會謝才說明,他是一貫的人,10年前一中憲法的立場從未改變。他還在香港媒體<陽光時務>的專訪中強調「中國城市也是中華民國的一 部份,所以我去是有正當性的」。
這時在謝的立場上,憲法一中又從虛的象徵回到了實的規範。也因為有了這樣的調整,他改變書中不求施恩立 場,主動要求中國給予國際空間,而且只提NGO,不提IGO,這時,當他提憲法共識時中國方面的反應自然就和他在<未來,不一樣的台灣>書中提到的「必然 拒絕,並不斷公開嚴厲放話」大異其趣了。
但也由於操之過急,主權立場雖180度逆轉,但憲法各表的操作,仍然在兩岸之間兩頭落空。然而謝 是極有靱性的人,雖因重挫而生氣丶悲憤,但反而更積極四處演講推銷他的憲法各表,他仍然強調北京「從未否定憲法共識,這很微妙」,只是為了因應民進黨的支 持者的反彈,他又轉到<未來,不一樣的台灣>中兩岸兩主權國家的立場,甚至強調既不違背<台灣主權決議文>更不違反<台獨黨綱>了,於是大家對他的主張到 底是什麼愈來愈困惑。
雖然胡錦濤在18大政治報告中明白地宣示堅持九二共識立場,等於完全封殺了以憲法各表加以取代的空間,但似乎也沒動 揺謝推動憲法共識的決心,只是謝一再強烈變動對憲法各表的解釋的結果也許讓各方更容易找到他喜歡的內容,卻也必然讓各方更容易找到強烈反對的內涵。看來, 一個必須當長期追求的目標,現在因為聰明自恃,急躁地推動,目標似乎更加遙遠了。
【作者林濁水 / 民進黨前立法委員】
以下內文出自: http://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謝長廷的豪氣生氣悲憤和堅靱.html網路行銷軟體增高鞋原木真人輪盤
是的,他到現在還是認為自己的路完全正確,但正確的大道,一路走來成功了嗎?有兩個鏡頭鮮明地讓他內心感受充分地流露出來。
一個是他和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會面之後,突兀地說「雖很不禮貌,我要說我不認識他」。他中國一行見到的不認識的人何止是戴,說得這樣「不禮貌」,無非預期見面而在iPhone相簿上拿出來秀的賈慶林被換成戴秉國令他生氣難忍。
另 一個鏡頭是在回台一面拜會黨內大老時,一面悲憤地在記者茶敘時感嘆「再見吧,朋友!」,頗有風瀟瀟兮易水寒的情調。這兩個鏡頭無論如何都不是站在順風位子 上意氣風發的政治領袖的風采。生氣和悲憤,和他出發前「今日我足跡,未來後人路」「唯有豪氣天下可去,膽小寸步難行」的顧盼自雄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毛 澤東「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千古傳誦,毛借詩一舒爭大位舍我其誰的雄偉胸懷。只是爭大位固然不易,但兩岸60多年來細數起來倒也己有兩蔣、 李、扁、馬、毛、劉、華、趙、胡、鄧、江丶胡乃至習登上大位。他們一旦登上大位睥睨天下,總認為兩岸定位,或一統兩岸或確立兩國是自己捨我其誰的歷史大 業,不過他們文、武手段用盡之後,兩岸定位卻仍是僵局,看來兩岸定位尤難於取得大位。
謝長廷的聰明機智號稱民進黨第一,現在他要以聰明機 智挑戰比爭大位更加嚴酷的兩岸定位大業,一舉解決這一個歷史懸案,為兩岸開太平,至於他萬千豪氣地說的「我願意帶路⋯代表民進黨與中國建立一個對話的平 台,民進黨才不會被國共聯手夾擊以致執政成為傳說」,幫助民進黨2016執政,邏輯上似乎只應該是副產品而已。
他的方案是帶著「一中憲法,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的配套去說服北京用來取代國共的九二共識。
在推這配套的過程中,他充分展現了他無比的機巧,只是古有明訓:「大位不以智取」,意思說得大位不是靠聰明機智就夠了,客觀條件固然非常嚴酷,主觀條件也不簡單,取大位得具備在聰明之外的許多人格特質。歷史的事實更是大位總是偏偏不讓最聰明的人奪得。
事實上謝會豪氣啟程,卻生氣於中途悲憤以終恐怕正是過度聰明自恃造成的。
由 於聰明機智遇事常施機巧化解,於是他雖然把開啟之旅看得無比重要,也在啟程之前為自己的兩岸宏圖發揮他哲學思辯長才寫了一本書<未來,不一樣的台灣>當理 論基礎。這是很有水準的一本小書。但無論從他的書上內容或沿途發表的見解來看他對中國這一個他朝思暮想也要去一趟的國家並沒花起碼的工夫去瞭解,以致於錯 誤連連。
他說要「代表民進黨與中國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或管道」,又說他已「證明民進黨有解決兩岸關係的能力」。於是有人稱他知中派。但事實上短期間一趟下來發現他非常不知中的例子還多到難以想像:
一、 他認為到中國去和中國溝通的時機到了。理由在他的書中是這樣說:「雖中國始終不接受一中各表,但賈慶林說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證明中 共已不是鐵板一塊」,他回來後又把這段話做成<維新講堂>的 power point 對外解說。事實上賈說的話,1992中共早就說過,並不是賈慶林上台時才說的,而且還一再強調這句話和一中各表絕不相容,20年這樣講N次了!
中 共的確由賈慶林先說出了重大的政策改變,那是2006年說的「兩岸尚未統一,但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等於承認兩岸分立的現狀並非非法;以及今年 七月底在國共論壇談到的「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 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在此基礎上,雙方可以求同存異,增強彼此的包容性」,以一中框架取代一中原則,並承認台灣的「現行規定」的合法 性。這些話都反而是對謝引述的那句話的重大的修正。
二、謝一再強調他不是去被統戰,那是順著國民黨的經驗和價值觀在說話,把統戰當成妖魔 鬼怪,其實統戰在中國來說是正面的價值,中共對台事務,統戰本是最核心精神,換句話說,只要他去就必定在統戰做核心目標的安排之下才成行。例如和他賓主盡 歡的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就是解放軍總政治部最重要的對台統戰機構,並不是他說的什麼民間文化團體。他最想見的賈慶林是政協主席,而政協依原<中華人民共和 國憲法>規定就是統戰機關。
因此,重點不是不被統戰,而是被統戰了如何因應的問題。不明白這一點,而公開對統戰採全面否定態度,那見王毅或賈慶林時豈不是當著和尚面駡禿驢?
三、中國因台辦丶台研機關眾多,編制人員不少,所以對民進黨早瞭若指掌,這是常識,很多人包括沒去中國的也都知道,但他出發前夕還一再強調中共受到扭曲對民進黨的認識很模糊,踏上中國才知道不是這回事。
四、在北京發新聞感謝「各地的國台辦都協助事務安排」。中國只有在中央有國台辦,哪來各地國台辦?
五、非政府組織(NGO)台灣參加得遠比中國多、早、活躍,問題小,謝卻就此向中國要求開門,這很怪;相反的,更重要的,像國際航空組織等IGO中共擋台灣最凶,這也是馬政府努力要加入的,謝卻不說,這也很怪。
六丶 戴秉國雖然不是他第一優先要見的中國官員,但到底是中共對台事務第三把手,地位高於王毅,「知中」的謝居然真的不知道。
謝 是領袖,不必對中國事務鉅細靡遺都精通,但把開展之旅當天大的事來辦,自己和鄭重其事組成的團隊卻連中國的ABC都生疏,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這些中國看在 眼裏,恐怕不免對謝是認真的還是做秀感到困惑,要對謝有太多的尊重恐怕並不容易。不過真正讓中共臨時降低會面規格的恐怕還有兩個原因。
一、 儘管謝不斷強調憲法各表和一中各表完全不一樣,中共比較接受憲法各表不接受一中各表。但如中共真的比較接受憲法各表,那絶不是兩者內容有什麼不同,而在於 提出的人站在不同的被統戰位子。中共不喜各表但鍾愛一中,國民黨一中各表中共嚴厲拒絕,但如果民進黨從一中一台變一中各表,依統戰原則仍是中共巨大勝利。
北 京都讓資歷分量遠不如謝的吳伯雄有好幾次胡吳會了,中共如認為謝能使民進黨變成一中黨,則胡謝把酒言歡都大有可能,何況謝賈會。但中共看到的是,民進黨領 袖雖多肯定謝訪中,卻強調平常看待,並認為謝訪中無關建立兩黨平台,尤其包括蔡、蘇對謝的憲法一中都堅定地不以為然,更嚴重的是他提一中,不只民黨內支持 的極少,連謝系中人都撇清或打迷糊仗,沒什麼聲援,甚至還有否定的,中共明白期待謝把民進黨變一中黨不切實際,對謝重視當然受限制。
二、在這情況下,謝居然還要中共放棄已套住國民黨的九二共識,不覺唐突也難。謝見不到賈會這樣生氣還不只是面子問題,更重要的是壞了他的戰略。
2012 民進黨總統大選失利,一般認為輸在兩岸議題,尤其是九二共識上。開票後三天,謝長廷認為應該考慮修改<台獨黨綱>和<台灣前途決議文> (2012.01.17),並以「憲法共識」、「憲法各表」和九二共識競爭中共的認同。5月蘇貞昌就任民進黨主席後,決定設置中國事務委員會,一般看好由 謝掌理並使成為「民共平台」,建立全新的民共關係以改變選民印象,俾利2016總統大選。
支持謝的認為,謝將得以「憲法共識」、「憲法各表」、「憲法一中」主導民進黨的轉型與走向,「最後將改變民進黨對兩岸的戰略思維。」
不 料蘇貞昌後來既不辦政策辯論,又推遲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謝不耐再久等,便改變推動大戰略的路徑,讓民進黨走向一中的改造工程由內造改成外塑,透過「開展 之旅」,尋求中國支持,再挾外勢回頭推動民進黨轉型。謝的支持者撰文說開展之旅將「打破蘇主席刻意冰卻中國熱的政治圍堵……,蘇、蔡便會不約而同轉身投入 兩岸政策發展定位的政治競技……民、共關係正常化將勢不可當……」。茲事既體大《旺報》、《中國評論》同聲呼籲中共應讓謝和賈慶林見面以造成足夠的聲勢以 利完成謝的偉業。
確實,若開展之旅足以扭轉兩岸政治命運,謝訪中卻只見民間人士或普通官員,目的和手段未免太不對稱,這謝當然知道,據描述,謝在行程中對和賈慶林會面正是信心滿滿,也因此最後會面從賈降階為戴,謝會生氣成這個樣子。
謝 回台後,由於受到一部份基本教義派痛批,因此他悲憤地說「再見吧,朋友」,一般認為這是他對基本教義派的回應,其實應該不是,民進黨內的基本教義派,謝的 幹部一直佔大半比例,如近年來諸如反對連戰江丙坤登陸,阻止「國共聯手賣台」甚至到機場抗爭的,謝的幹部一直是最重要的主力,扣除了他們,民進黨內的基本 教義派已是少數,謝不會太在意。
何況一般稍有格局的人,一旦處在順風勝利時,對少數高亢的聲音,通常會一笑置之,更不用說像謝這樣高瞻遠 矚的人了。因此他的悲憤既和中國行收穫不如預期有關,更因回來以後被民進黨的主流客氣地冷處理所致,對冷處理,他固然回以客氣,但他中國行的熱情支持者就 按耐不住而痛批主流的領導人,甚至加碼指控他們都是基本教義派了。
等到胡錦濤在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正式宣布九二共識是兩岸往來不能動搖的基礎時,謝的處境益加困窘。謝會落到這地步,其實端倪就在他<未來,不一樣的台灣>書中。這本書雖然處處精彩,卻也有致命的矛盾。
這本書強調弱勢優先,台灣優先等,仍然是謝一貫的理念,但也有和過去非常不同的巨大變化。
他雖主張台灣優先,但在2007之前謝對台獨向來抱持反對態度,2000前後和扁系一再倡議修改台獨黨綱;謝當高雄市長時更主張高雄和廈門是一國兩市,憲法是一中憲法。強調「黨內很多人雖認同『憲法一中』,但不敢講;我作為黨主席,應該要先講出來。」
到了2007年他開始否定以前一中的說法,他說當年提一中憲法是為了凸顯憲法的矛盾所在,目的在指出修憲的重要性而不是自己要採取過一中憲法立場。他又說台灣現在事實上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立場和跟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的看法一樣。
為什麼有這樣劇烈的大轉變?原因應是:
1、爭取民進黨員支持他當總統侯選人並積極替他助選。
2、發現台獨已成社會多數。1990年代初台獨支持者不到民眾的10%,支持台獨不利於選舉,台獨甚至常被認為是票房毒藥;但到了2005年前後台獨支持者己超過5成,這時採激進的台獨立場固然社會有疑慮,但反對台獨更不利選舉。
3、 開始對中國經濟依賴的負面效應警覺。謝過去以台灣優先,環保優先,弱勢優先當核心訴求,對經濟議題很少表示態度,但2008大選��,國民黨把訴求鎖定在經 濟上,主張兩岸一中市場,謝在因應時發現所謂的一中巿場對台灣社會的公平分配問題極為不利,全力反撃,並牽動了主權立場的改變。
上面提到 的他的新看法中的第二第三項,他在<未來,不一樣的台灣>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來闡述。同時用一個專章論述台灣是主權國家,並批判「國民黨迄今仍抱著一中」, 他認為這對台灣非常不利。很清楚的,這時他雖然承認「中華民國憲法中仍有一中和固有領土的文字」,他認為這是國民黨立場,他雖應該包容,但很清楚地他在立 場上並不支持,他的立場是「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而「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但儘管國丶民兩黨彼此大有衝突主張,但應援用約翰•羅爾斯 「重疊共識」的理論當做「多元共生的處方」。
接著他由民丶國關係談到兩岸關係,他認為應該兩岸彼此尊重是主權國家,「以兄弟之邦」相待, 到這地方他的論述都非常精彩 。但他進一步由國內的憲法共識引申到對中國的立場以憲法各表取代九二共識,無論在邏輯上或權力政治的現實上都很勉強。
也 許他意思是憲法上仍有一中的文字,台灣不去改他,讓他當做象徵性的存在並加以表述,而中國滿足於台灣這樣的表態後不再阻止台灣以主權國家身分參加國際活動 「不必期待對方的施恩」。若這樣,他的邏輯就可通了,但是在權力現實上他不得不承認「中國一開始必然會拒絕,並且不斷公開嚴厲放話」。
換 句話說,他的立場是「一中象徵,主權分立」,大不同於國民黨的「一個主權,治權分立」,或馬總統的「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中共不接受的程度當然 要遠超過一中各表了。所以合理的結論是兩主權國家下的憲法各表可以待之未來,現階段中共不可能用來取代一中各表更不用說取代九二共識了。也因此謝要推動無 法操之過急。那麼謝現在為什麼急躁進行,還認為中共接受的時機到了,他必須跑一趟了呢?
關鍵來自於2012年大選的敗選使他認為台灣人民 台獨的認同度雖高,但卻不強,以致於民進黨無法在選舉中抵擋國共聯手的攻勢,因此民進黨必須儘速建立好比國共關係更好,至少不更差的民共關係。於是謝便只 好一方面再把對憲法的立場從兩個主權國家的立場再180度轉回一中立場;另一方面只好顧不得對中國基本的功力都沒做好,便急著上場趕快登陸,想憑聰明機智 擺平一切。
顯然直到出發前他並沒把他立場的轉變讓他核心幹部充分瞭解,因此他的核心幕僚和幹部在回答外面的質疑時都說謝早己放棄一中憲法 的立場了,直到行前記者會謝才說明,他是一貫的人,10年前一中憲法的立場從未改變。他還在香港媒體<陽光時務>的專訪中強調「中國城市也是中華民國的一 部份,所以我去是有正當性的」。
這時在謝的立場上,憲法一中又從虛的象徵回到了實的規範。也因為有了這樣的調整,他改變書中不求施恩立 場,主動要求中國給予國際空間,而且只提NGO,不提IGO,這時,當他提憲法共識時中國方面的反應自然就和他在<未來,不一樣的台灣>書中提到的「必然 拒絕,並不斷公開嚴厲放話」大異其趣了。
但也由於操之過急,主權立場雖180度逆轉,但憲法各表的操作,仍然在兩岸之間兩頭落空。然而謝 是極有靱性的人,雖因重挫而生氣丶悲憤,但反而更積極四處演講推銷他的憲法各表,他仍然強調北京「從未否定憲法共識,這很微妙」,只是為了因應民進黨的支 持者的反彈,他又轉到<未來,不一樣的台灣>中兩岸兩主權國家的立場,甚至強調既不違背<台灣主權決議文>更不違反<台獨黨綱>了,於是大家對他的主張到 底是什麼愈來愈困惑。
雖然胡錦濤在18大政治報告中明白地宣示堅持九二共識立場,等於完全封殺了以憲法各表加以取代的空間,但似乎也沒動 揺謝推動憲法共識的決心,只是謝一再強烈變動對憲法各表的解釋的結果也許讓各方更容易找到他喜歡的內容,卻也必然讓各方更容易找到強烈反對的內涵。看來, 一個必須當長期追求的目標,現在因為聰明自恃,急躁地推動,目標似乎更加遙遠了。
【作者林濁水 / 民進黨前立法委員】
以下內文出自: http://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謝長廷的豪氣生氣悲憤和堅靱.html網路行銷軟體增高鞋原木真人輪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